近期,復旦大學周鵬、包文中聯合團隊突破二維半導體電子學集成度瓶頸,成功研制全球首款基于二維半導體材料的32位RISC-V架構微處理器“無極(WUJI)”。在32位輸入指令的控制下,“無極”可以實現最大為42億的數據間的加減運算,支持GB級數據存儲和訪問,以及最長可達10億條精簡指令集的程序編寫。
面對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的全球性挑戰,具有原子層厚度的二維半導體是目前國際公認的破局關鍵。歷經國際學術界與產業界10余年攻關,科學家們已掌握晶圓級二維材料生長技術,并成功制造出只有數百個原子長度、若干個原子厚度的高性能基礎器件。但要將這些“原子級精密元件”組裝成完整的集成電路系統,卻始終受困于工藝精度與規模均勻性的協同良率控制難題,過去最高集成度僅停留在數百晶體管量級,始終未能跨越功能性微處理器的技術門檻。
經過5年技術攻關和迭代,復旦大學周鵬、包文中聯合團隊取得突破性成果:基于二維半導體材料(二硫化鉬MoS2)的32位RISC-V架構微處理器“無極(WUJI)”成功問世。該處理器通過自主創新的特色集成工藝,通過開源簡化指令集計算架構(RISC-V),在國際上實現了二維邏輯功能最大規模驗證紀錄(集成5900個晶體管),完成了從材料到架構再到流片的全鏈條自主研發。
“我們用微米級的工藝做到納米級的功耗。而極低功耗的CPU可以助力人工智能更廣泛應用。”周鵬說。
據悉,相關成果以《基于二維半導體的RISC-V32比特微處理器》為題發表于《自然》雜志。
科技發展靠創新,企業發展亦靠創新。中細軟集團為創新保駕護航,服務項目多達3000余種,包括商標、專利、版權的確權和交易服務、知識產權評估服務、知識產權法律服務、設計開發服務、高新認定服務和其他增值服務等。如果您有知識產權方面的需求,歡迎咨詢我們。
來源:中國教育報(有刪改)
聲明:本網站文章來源于網絡轉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。如涉及文章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!
摘要:摘要摘要摘要摘要摘要摘要...